廈門大學EMBA河南八班將于8月初開班,2014年7月26日是廈門大學EMBA河南八班最后一次入學考試,抓住機會,百大豫企領導者期待你的加入!廈門大學EMBA--唯一在河南開班的國家EMBA六強?。。?!
廈門大學河南EMBA課程:http://www.xmuemba-hn.cn
古人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現代人說“人才難得”,兩種觀點看起來是完全對立的,一說不缺人才、缺的是識別人才的伯樂,另一說是缺人才、其言外之意是不缺伯樂。那么到底是古人錯了,還是現代人錯了呢?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關鍵是選拔人才的標準是什么。廈門大學河南EMBA課程《人力資源開發(fā)戰(zhàn)略與管理》由謝康教授主講,教HR如何挑選合適人才,有效做好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
對于任何一個職位而言,都不需要花瓶,就像故事中的神父并不需要口若懸河、而賣不完《圣經》的小男孩一樣。
神父要找三個男孩,幫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1000本《圣經》銷售任務。神父認真分析了自己的人脈,覺得自己只能完成300本的銷售量,于是他決定找?guī)讉€能干的小男孩賣掉剩下的700本。神父對于“能干”是這樣理解的:口齒伶俐。
于是按照這樣的標準,神父找到了兩個小男孩,這兩個男孩都認為自己可以輕松賣掉300本《圣經》??杉词惯@樣還有100本沒有著落。于是第三個小男孩找到了,給他的任務是盡量賣掉100本,因為第三個男孩口吃很厲害。在神父看來,不出兩天那兩個善于言辭的小男孩就會賣光《圣經》。5天過去了,那兩個小男孩回來了,告訴神父情況很糟糕,他們只賣了200本。神父覺得不可思議,正在發(fā)愁的時候那個口吃的小男孩也回來了,他沒有剩下一本《圣經》,而且?guī)砹艘粋€令神父激動不已的消息,他的一個顧客愿意買他剩下的所有《圣經》。
神父迷惑了。被自己看好的兩個小男孩讓自己失望,而當初根本不當回事的小結巴卻成了自己的福星。
神父問小男孩,你講話都結結巴巴的,怎么會這么順利就賣掉我所有的《圣經》呢?小男孩答道:我…,我…,跟…見到的…所有…人…說,如…果不…買,…我就…念《圣經》給他們…聽。
幫助小男孩賣完“剩經”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么?正是因為他的口吃。小男孩知道自己的劣勢就是口吃,所以他順勢將自己的劣勢轉化成“優(yōu)勢”,顧客們都很害怕聽見一個口吃厲害的人讀上一段《圣經》,于是他的《圣經》賣得精光。而且在賣《圣經》的過程中,有位顧客為小結巴的精神打動,所以打算幫助他買下所有剩下的《圣經》。
有的時候劣勢不一定致命,如果引導的好也許就是優(yōu)勢。
而這個故事對于人力資源管理課題來講也頗有寓意,即人力資源的某些優(yōu)點有時存在著假象,而劣勢只要引導得當完全有變成優(yōu)勢的可能。
我們的人力資源主管總是期望銷售人員能夠滔滔不絕,好似《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能把蘑菇涮成靈芝,那嫻熟的指鹿為馬功夫正是他們眼中的銷售利器。
于是種種假象出現了,一些口若懸河的銷售人員在通過甄別關后并沒有使企業(yè)的銷售最大化,一些天衣無縫的計劃也沒有使
公司完成既定目標,策劃力沒有執(zhí)行力支持最終還是難如愿。
甄別人力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時,客觀評判標準就是最終的結果,正如上面故事里的那兩個口齒伶俐的小男孩,對于賣《圣經》他并不是合格的銷售人員,他們的伶牙俐齒最終沒有完成銷售任務。
當然這里并非鼓勵大家多找些有溝通障礙的銷售人員,去把他們的劣勢轉化為優(yōu)勢,只是給人力資源主管一個提醒,公司需要的是能夠賣光“剩經”的銷售人員,口吃與否就顯得不那么重要。
廈門大學EMBA-唯一在河南開班的EMBA六強!廈門大學河南EMBA-連續(xù)七年學員滿意度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