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鑄型的蓄熱系數(shù) 鑄型的蓄熱系數(shù)b2 (b2= c2ρ2λ槡2)表示鑄型從其中的金屬中吸
取并儲存于本身中熱量的能力。蓄熱系數(shù)b2
越大,鑄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強,金屬液于其中
保持液態(tài)的時間就越短,充型能力下降。金屬型鑄造中,經(jīng)常采用涂料調整其蓄熱系數(shù)b2
。
為使金屬型澆口和冒口中的金屬液緩慢冷卻,常在一般的涂料中加入b2
很小的石棉粉。
(2)鑄型的溫度 預熱鑄型能減小金屬與鑄型的溫差,從而提高其充型能力。例如,在
金屬型中澆注鋁合金鑄件,將鑄型溫度由340℃提高到520℃,在相同的澆注溫度 (760℃)
下,螺旋線長度由525mm增加到950mm。在熔模鑄造中,為得到清晰的鑄件輪廓,可將型
殼焙燒到800℃以上進行澆注或利用型殼焙燒剛結束的高溫余熱進行澆注。
如果因鑄件斷面溫度場較平坦 [圖134(a)],或合金的結晶溫度范圍很寬 [圖134
(b)],鑄件凝固的某一段時間內,其凝固區(qū)域在某時刻貫穿整個鑄件斷面時,則在凝固區(qū)
域里既有已結晶的晶體也有未凝固的液體,這種情況為 “體積凝固方式”,或稱 “糊狀凝固
方式”。
如果合金的結晶溫度范圍較窄 [圖135(a)],或者鑄件斷面的溫度梯度較大 [圖135
圖135 “中間凝固方式”示意圖
(b)],鑄件斷面上的凝固區(qū)域寬度介于前
二者之間時,則屬于 “中間凝固方式”。
凝固區(qū)域的寬度可以根據(jù)凝固動態(tài)曲
線上的 “液相邊界”與 “固相邊界”之間
的縱向距離直接判斷。因此,這個距離的
大小是劃分凝固方式的一個準則。如果兩
條曲線重合在一起———恒溫下結晶的金屬,
或者其間距很小,則趨向于逐層凝固方式。
三、鑄件溫度場的測定及動態(tài)凝固曲線
鑄件溫度場測定方法的示意圖如圖129所示。將一組熱電偶的熱端固定在型腔中 (如
鑄型中)的不同位置,利用多點自動記錄電子電位計 (或其他自動記錄裝置)作為溫度測量
和記錄裝置,即可記錄自金屬液注入型腔起至任意時刻鑄件斷面上各測溫點的溫度時間曲
52
線,如圖130(a)所示。根據(jù)該曲線可繪制
出鑄件斷面上不同時刻的溫度場 [圖130
(b)]和鑄件的凝固動態(tài)曲線 [圖131(b)]。
鑄件溫度場的繪制方法是:以溫度為縱
坐標,以離開鑄件表面向中心的距離為橫坐
標,將圖130(a)中同一時刻各測溫點的溫
度值分別標注在圖130(b)的相應點上,連
接各標注點即得到該時刻的溫度場。以此類
推,則可繪制出各時刻鑄件斷面上的溫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