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未伏內(nèi)瞋敵,
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
降伏自心佛子行。
——《佛子行》第二十頌
簡釋:
如果你沒有真正平息內(nèi)在的瞋心,
就算你降服了無數(shù)外在的敵人,
只要你的瞋心一天還在,你那外在敵人,就會層出不窮。
所以,請迅速生起慈悲之心。
降服自心吧!
越有修行的人說話越少,越?jīng)]修行的人說話越多。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有修行的人心在道而不在口,沒修行的人心在口而不在道。喋喋不休地說話,要么內(nèi)心焦慮,要么我執(zhí)嚴重,所以,看一個人修行的好壞可以從他話多話少之中來判斷。
《無量壽經(jīng)》上講“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把“善護口業(yè)”放在一位,原因就是我們的嘴造業(yè)太多。
俗話說,言多必失。話多有幾個壞處:1、容易搬弄是非;2、容易造業(yè);3、容易浪費時間;4、容易惹心不靜。
禪宗里有一個故事,說是兩個大禪師見面喝茶,喝了一天沒說一個字,喝完兩人默默離開。在大禪師心中不需要再多說什么,一切明了,一切自在。我們凡夫就要不停地說啊說,說出了是非,說出了煩惱,說出了心亂。
![](http://zs1.img-1.com/pic/119403/foxiang/20160327091023_9885_zs.jpg)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xiàn)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xiàn);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tǒng)偏好有關(guān)。 相關(guān)記載】 據(jù)經(jīng)典記載,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公元2世紀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慶友尊作的《法住記》中,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qū)。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后,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時,繪圖雕刻日益興盛起來。后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推測畫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和譯者玄奘也畫在一起。但后人標出羅漢名字時,誤將慶友列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又重復了位阿羅漢的名字成為第十八位。雖然宋代已經(jīng)有人指出了錯誤,但因為繪畫題贊者有著名書畫家和文學家,如貫休、蘇東坡、趙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羅漢很容易地在我國流傳開來。 最早紀錄】 最早記錄這件事的是宋代蘇軾,他在《自南海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羅漢》一文中,一一列舉出十八羅漢的姓名。前十六位羅漢即《法住記》中列的十六羅漢名,新增補的兩位羅漢,第十七位是“慶友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
![](http://zs1.img-1.com/pic/119403/foxiang/20160327091009_9017_zs.jpg)
![](http://zs1.img-1.com/pic/119403/foxiang/20160327090954_1503_zs.jpg)
完
![](http://zs1.img-1.com/pic/119403/foxiang/20160327091035_8112_zs.jpg)
![](http://zs1.img-1.com/pic/119403/foxiang/20160327091008_1216_zs.jpg)
濟公雖然是,但是仍舊喝酒吃肉。所謂“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坐”。
按濟世悲憫的情懷,他可謂活佛一個。
但從出家人的戒律來說,他可謂花一個。
——
他雖然瘋癲,但卻活得醒世明白。
濟公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不受任何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但又于世無求,可愛至及。
他既活在塵土里,也活在般若中。
比起唐等的“假正經(jīng)”來說,塵世里的我們自然是愛濟公多一些。
對于在生活中用“濟公”擬人,如果是出自不懷好意,頂多也就是說人瘋癲而已。
但真知道濟公者,便會明白瘋癲正是濟公的可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