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光觸媒(納米微分子磷酸二氧化鈦化合物)+生物酶提取+植物萃取+復(fù)合高分子聚合可全面治理甲醛污染。
生物酶解技術(shù)特點
1、由完全從自然界中篩選的細菌,經(jīng)輕微膠囊封裝工藝及獨特酶處理技術(shù)配置而成。
2、其穩(wěn)定性、時效性在同行業(yè)領(lǐng)先。
3、使用安全方便,無毒,無腐蝕,對人、畜、動植物無害,具有生物降解性,生態(tài)安全,無負面影響。
4、高效、快速降解、吸收甲醛、苯、甲苯、***等有毒物質(zhì)。
![](http://zs1.img-1.com/pic/181044/p8/20170427165725_4306_zs_sy.jpg)
![](http://zs1.img-1.com/pic/181044/p2/20170427152713_8591_zs.jpg)
![](http://zs1.img-1.com/pic/181044/p2/20170427152633_1684_zs.jpg)
![](http://zs1.img-1.com/pic/181044/p2/20170427152626_2108_zs.jpg)
目前大家已知的去甲醛、去異味方法無非就是以下幾種:
1.開窗通風。這也是比較有效的一種,但是時間較久,且甲醛一般釋放時間為15年左右,很難短期有效。特別是對著急入住的家庭和辦公室;
2.放置綠色植物或菠蘿洋蔥橘子皮等。這除了毒害植物和讓果皮變干之外,也就只能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了;
3.空氣凈化器。這個一是要看牌子和質(zhì)量,二也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就是你不可能24小時一直使用,而且也照顧不到全屋,另外他也只能管到空氣游歷中的氣體,不能除根,更別說他也釋放臭氧(這個達到一定濃度也有害)。但是可配合使用;
4.活性炭和硅藻泥。之所以把他倆放到一起是因為效能都是相同的。都是靠吸附污染物處理的。真正的硅藻泥比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要高5000倍左右。但可惜的是天然硅藻泥中國只有倆個縣城有,產(chǎn)量很少,且他們由于只吸附污染物而不能處理,會造成吸附飽滿后的2次污染;
5.無光觸媒。無光觸媒突破了光觸媒的技術(shù)限制,主要的成份就是磷酸二氧化鈦,他的主要作用的催化作用,磷酸二氧化鈦在無須光照的情況下與空氣中的水分子發(fā)生電離異位反應(yīng),形成氫氧根自由粒子(-OH)和氫離子,其中氫氧根自由離子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可以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也能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最終產(chǎn)生清除污染和殺菌效果。
6.生物酶。據(jù)說美國3M公司研制的生物酶技術(shù)可以消暑異味和污染源。生物酶原本是在發(fā)達國家用來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現(xiàn)在被研制出來去除異味和甲醛、苯系物、氨、TVOC等污染物。
![](http://zs1.img-1.com/pic/181044/p2/20170427152634_3228_zs.jpg)
新房甲醛的危害,對小孩以及老人的危害還是非常大的,主要是由于裝修產(chǎn)生的甲醛、苯、TVOC,造成的,一些木質(zhì)家具,床具都是可以造成污染的,接下來,就了解下甲醛的孕婦的危害,這也關(guān)系到一個小孩的命運。
1.甲醛刺激作用
孕婦如果長時間的呆在含有甲醛的環(huán)境中,不但會導(dǎo)致出現(xiàn)各方面的不適之外,同時通過母體的運送還會危害到胎兒的健康,嚴重的話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出現(xiàn)胎兒畸形等危險。因此孕媽媽在平時要注意,應(yīng)該盡量的不要呆在剛剛裝修好的新房中,以免過量的吸入甲醛。
2.甲醛致敏作用
甲醛的潰于我們?nèi)梭w的傷害還表現(xiàn)在皮膚方面,最常見的有敏性皮炎、色斑、壞死等,這些都是甲醛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除此之外如果過量的吸入高濃度甲醛的話,還會導(dǎo)致人體誘發(fā)支氣管疾病。特別是懷孕的孕婦,一旦患有支氣管疾病,不但會影響自身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增加在分娩過程中的意外情況以及危險。
3.新房甲醛突出表現(xiàn)
吸入甲醛后很多人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頭暈、乏力、惡心、胸悶、眼痛等情況,嚴重的話還會導(dǎo)致出現(xiàn)心悸、體重減輕、記力減退還有植物神經(jīng)紊亂等情況。特別甲醛對孕婦的危害更加的嚴重,專家指出甲醛會導(dǎo)致胎兒畸形。
4.甲醛致突變作用
可以說高濃度的甲醛是一種基因毒性物質(zhì),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xiàn),動物如果長期高濃度的吸入甲醛的話,很有可能會誘發(fā)鼻咽疾病。因此孕婦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甲醛不僅僅會導(dǎo)致孕婦本身患有鼻咽疾病,同時還有可能會導(dǎo)致胎兒出現(xiàn)一些變異。![](http://zs1.img-1.com/pic/181044/p2/20170427151811_5778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