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地表。是適當(dāng)利用廢棄的有機物或種植地被植物覆蓋土面,可以起到減少水分蒸發(fā),抑制土壤返堿,減少地面徑流,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的作用。覆蓋材料最.好就地取材,以經(jīng)濟、適用為原則,常用的有農(nóng)作物秸干、樹葉、樹皮等。
增施有機肥。增施天然有機肥是改良鹽堿土壤不可缺少的措施,是土壤改良的根本和鞏固改鹽效果的關(guān)鍵。多施有機肥料可使鹽堿含量高、板結(jié)程度大的土壤變得疏松,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強。此外,有機肥料產(chǎn)生的有機酸還能夠部分中和土壤的堿性??傮w來說,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越高,抑制水、鹽運動的作用就越強。增施磷肥也是緩解鹽堿的好辦法,一般采用增施磷肥比較適宜。每畝鹽堿地施過磷酸鈣90~100千克,最.好與有機農(nóng)家肥堆漚后混施,由于磷肥成酸性,大量施入鹽堿地后可以達到酸堿中和,減輕堿性,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因此,土壤鹽堿化較重的地方,應(yīng)在可以大量積累天然有機肥的秋冬季節(jié),廣泛組織人力進行堆肥、漚肥,采用多種形式制造和儲存有機肥料。為以后的鹽堿地枸杞造林打下基礎(chǔ)。
生長習(xí)性編輯為溫帶樹種,喜光,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力較酸橙強,江浙多以此作柑橘類砧木;耐熱;對土壤不要求不嚴,中性土、微酸性土均能適應(yīng),略耐鹽堿,以肥沃、深厚之微酸性黏性壤土生長為好。對二氧化硫、抗性強,對氟化氫抗性差。萌發(fā)力強,耐修剪。栽培技術(shù)編輯育苗選壯年樹上結(jié)的成熟果實采籽,陰干混沙三成,埋于沙坑中備用,苗床選沙質(zhì)壤土作畦,驚蟄前后按行距8厘米條播,覆土約半厘米,輕壓使種子與土接合,并蓋麥稈澆水,出苗后,可揭去蓋草并鋤草,施稀糞水肥。秋天按株距7~8厘米間苗或補苗。待苗生長3~4年后,選無病蟲害的壯苗,在夏季按株行距15厘米移栽定植。[5] 芽接在寒露節(jié)前后選2~3年生無病蟲害的良種壯枝,摘葉留柄,再把枝睥芽和一小塊木質(zhì)部一齊削成盾形的接穗,然后在砧木(帶根的苗木)的樹干橫向割斷樹皮(不割進木質(zhì)部),再在其中央向下割一刀,使成丁字形。把接穗的木質(zhì)部去掉以后,立即嵌到砧木的割口里,捆扎固定。接活后把接部以上的砧木割去,只讓接穗生長。在接后第2~3年,按株行距45厘米定植,先挖抗,將苗木放上,理好根后填土,隨后輕輕往上提苗木,使須根舒展,再填土踏實。[5] 高枝壓條法
枳,又稱枸橘、枳殼、臭橘,屬于蕓香科枳屬植物。枳味苦,可作中藥,中國《晏子春秋》中有“南橘北枳”的寓言,晏嬰以此故事來說明環(huán)境的作用。但事實上,橘、枳為不同屬的植物。
來源:蕓香科枳屬植物枳的果實;其葉也供藥用。7~9月采未成熟的果實,切成兩半或切絲陰干。葉隨用隨采。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根皮(枳根皮)、樹皮屑(枳茹)、棘刺(枸橘刺)、葉(枸橘葉)、幼果(枳實)、將成熟的果實(枳殼)、種子(枸橘核)亦供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