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的師兄們在學習后積極交流心得體悟 ,共同進步!
如果以中觀宗和唯識宗的理論來觀察,自心是空性離根的;如果用大手印和大圓滿的方法,以上師的加持而了知身心的本性猶如虛空一樣,遠離戲論,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講:'彼時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視前虛空,必得堅定之深解。'
既然所貪的外境不存在,能貪的心也沒有,那怎能生起貪心呢!然后我們對能貪的補特伽羅的角度來進行觀察,他是有實還是無實?若是有實,貪執(zhí)外境不可能;若是無實,生貪心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名字:
坐鹿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 ,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 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降龍羅漢 伏虎羅漢,歡喜羅漢,芭蕉羅漢。
二、簡介: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yǎng);三說可以幫人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輪回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的果位。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yǎng)的圣者。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笆苤T人天尊敬供養(yǎng)(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相傳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在佛祖釋迦牟尼的規(guī)勸和鼓勵下,所有羅漢們紛紛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幫助維護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羅漢們也有了他們新的地位和作為。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羅漢,且在佛教界,羅漢像的繪畫與雕塑,也多以十八羅漢為主。自此,十六羅漢乃逐漸沉寂,十八羅漢代之而起。日本鐮倉光明寺也有十八羅漢像,據考證系南宋至元代期間之作。 關于十八羅漢的名稱,前十六羅漢,皆如《法住記》所載,并無異說。后二位羅漢,則眾說紛紜,并不一致。茲列出幾種主張如下: (1)以慶友為第十七,賓頭盧為第十八尊。其中,慶友即難提蜜多羅,亦即《法住記》的作者;賓頭盧即位列十六羅漢之首的賓度羅跋羅墮阇。 (2)另有加上大迦葉與軍屠缽嘆二位。依《佛祖統(tǒng)紀》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樂(湛然)首創(chuàng)此說,宋代凈覺(仁岳)亦采此種說法。此系合并《法住記》所載十六《彌勒下生經》的四大聲聞,省略其中重復的二位所成。 (3)西藏地區(qū)所傳,則加上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其中,達摩多羅被認為是編纂〈優(yōu)陀那品〉的法救,但無明確的證據。其像為背負梵篋,類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與中國唐末的契此和尚頗有關聯(lián)。另從其周圍圍繞若干幼童看來,也可能與多產神訶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cika)有關。此外,又有加上降龍、伏虎,或加摩耶夫人、彌勒二者等不同說法。